藍牙(Bluetooth,亦譯作「藍芽」),是一種無線個人局域網(Wireless PAN),最初由易利信創製,後來由藍牙技術聯盟訂定技術標準。據說為了強調此技術及應用尚在萌芽階段的意義,故將Bluetooth中文譯名為較文雅的「藍芽」,並在台灣進行商業的註冊。在2006年,藍牙技術聯盟組織已將全球中文譯名統一改採直譯為「藍牙」。 歷史 藍牙技術最初由易利信創製。 技術始於易利信公司的1994方案,它是研究在行動電話和其他配件間進行低功耗、低成本無線通訊連線的方法。發明者希望為裝置間的通訊創造一組統一規則(標準化協定),以解決使用者間互不相容的移動電子裝置。1997年前易利信公司此概念接觸了行動裝置製造商,討論其項目合作發展,結果獲得支援。1998年項目正式啟動。 1999年5月20日,索尼益立信、IBM、英特爾、諾基亞及東芝等業界龍頭創立藍牙技術聯盟(SIG,Special Interest Group),制訂藍芽技術標準。「藍牙」這名稱來自10世紀的丹麥國王哈拉爾德(Harald Gormsson)的外號。出身海盜家庭的哈拉爾德統一了北歐四分五裂的國家,成為維京王國的國王,由於他喜歡吃藍莓,牙齒常常染成藍色,而獲得「藍牙」的綽號。用來暗示藍芽是統一通訊協定的通用標準。因為顏色怪異的緣故。1998年,易利信公司希望無線通訊技術能統一標準而取名「藍牙」。 1998年時Bluetooth推出0.7版,支援Baseband與LMP(Link Manager Protocol)通訊協定兩部份。1999年推出0.8版,0.9版、1.0 Draft版,1.0a版、1.0B版。1.0 Draft版,完成SDP(Service Discovery Protocol)協定、TCS(Telephony Control Specification)協定。同時,1.0版公布後,開始了大規模宣傳。 2001年的1.1版正式列入IEEE標準,Bluetooth 1.1即為IEEE 802.15.1。同年,SIG成員公司超過2000家。 Bluetooth 2.0將傳輸率提升至2Mbps、3Mbps,遠大於1.x版的1Mbps(實際約723.2kbps)。 應用 1.A typical Bluetooth mobile phone headset.行動電話和免提裝置之間的無線通訊,這也是最初流行的應用 2.特定距離內電腦間的無線網路 3.電腦與外設的無線連線,如:滑鼠,耳麥,印表機等 4.藍芽裝置之間的檔案傳輸 5.傳統有線裝置的無線化,如:醫用器材,GPS,條形碼掃描器,交管裝置 6.數個乙太網路之間的無線橋架 7. 7代家用遊戲機的手柄, PS3, PSP go, Nitendo Wii 8.依靠藍芽支援使PC或PDA能透過手機的數據機實作撥號上網 9.即時定位系統, (RTLS), 應用"節點"或"標籤"嵌入被跟蹤物品中"讀卡器"從標籤接收並處理無線訊號以確定物品位置 資料來源:維基百科
關聯關鍵字:
網路行銷
本頁標籤:
|